辨别真假医美机构需从资质、环境、人员、项目等多维度综合判断,核心是核查其是否具备合法合规的医疗服务资质,避免落入 “生活美容店违规开展医美项目” 的陷阱。以下是具体辨别方法:
一、查资质:核心看 “两证一备案”
合法医美机构必须持有明确的官方审批资质,这是较基础的判断标准。
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
这是医美机构的 “合法身份证”,必须悬挂在机构显眼位置(如大厅前台)。
重点核查: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;“诊疗科目” 栏是否明确标注 “医疗美容科”(细分如美容外科、美容皮肤科、美容牙科等);地址是否与实际经营地址一致(避免 “挂证”“异地经营”)。
验证渠道:通过当地卫健委官网(如 “XX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- 医疗机构查询”)输入机构名称,可核实资质真伪及详情。
《医师执业证书》与《医师资格证书》
操作医美项目的医生必须 “双证齐全”,且需在机构注册备案。
重点核查:医生姓名、执业范围(需包含 “医疗美容” 相关科目,如 “外科专业”“皮肤病与性病专业”)、执业地点是否与该机构一致;若涉及整形手术、注射填充等复杂项目,医生还需具备《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》。
验证渠道:通过 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- 医师执业注册信息查询” 输入医生姓名 / 执业证书编号核查。
医疗广告备案
若机构通过朋友圈、短视频、海报等发布医美广告(如 “瘦脸针特惠”“隆鼻手术”),需在广告优秀位置标注 “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”(如 “X 医广〔202X〕第 XXX 号”)。
无备案文号的广告可能涉嫌虚假宣传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。
二、看环境:区分 “生活美容” 与 “医疗美容”
医美机构属于医疗机构,环境需符合医疗标准,与普通美容院有本质区别:
合规医美机构特征:
设有独立的诊疗室、手术室、消毒室、药品储存室,且区域划分明确(如手术区需无菌处理);
配备专业医疗设备(如注射用无影灯、消毒灭菌器、急救设备等),而非仅摆放美容床、护肤品;
医护人员着装规范(穿白大褂、戴口罩),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流程(如戴手套、器械消毒)。
违规 “伪医美” 特征:
环境类似美容院 / 美甲店,仅设美容工位,无独立医疗区域;
无专业消毒设备,器械随意摆放,甚至使用家用酒精擦拭;
工作人员穿普通工装,无医疗资质标识,推销时侧重 “低价”“无恢复期”,回避医疗风险。
三、审项目:明确 “医美项目” 与 “生活美容” 边界
并非所有 “美容项目” 都属于医美,以下是核心区分,避免被 “伪医美” 误导:
类别:包含项目示例、操作资质要求。
医疗美容:注射类(瘦脸针、玻尿酸、水光针)、手术类(双眼皮、隆鼻、吸脂)、激光类(祛斑、脱毛、祛疤)、填充类(自体脂肪填充) 需具备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由持证医生操作
生活美容:按摩、护肤、化妆、美甲、脱毛膏脱毛、日常补水护理 仅需《营业执照》,无需医疗资质
警惕 “擦边项目”:若普通美容院宣称能做 “微针导入”“干细胞填充”“线雕提升” 等,均属于违规开展医美项目,可直接判定为 “伪医美机构”。
四、核药品 / 器械:拒绝 “三无” 产品
医美项目使用的药品、器械直接关系安全,需重点核查:
药品核查:
注射类药品(如肉毒素、玻尿酸)必须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正品,包装上需有 “国药准字” 批号(如 “国药准字 S202XXX”),且需在医生指导下当场拆封,剩余药液可要求查看(避免 “分装药”“过期药”)。
警惕 “走私药”“山寨药”:如无中文标签、包装模糊、价格远低于市场均价(如正规瘦脸针价格多在 1000 元以上,低价几百元的多为假货)。
器械核查:
激光仪器、手术器械等需有 “医疗器械注册证”,且需定期校准维护;
拒绝 “家用仪器”:如用网购的小型激光笔祛痣、无消毒的针头注射,均属于违规操作。
五、避陷阱:警惕 “低价引流”“隐形消费”
“伪医美机构” 常通过以下套路吸引客户,遇到需果断远离:
低价诱饵:如 “99 元水光针”“199 元瘦脸针”,实际可能使用假货,或后续强制推销 “修复产品”“加强针”,总价远超正规机构;
“医生挂靠” 噱头:宣传 “北京 / 上海专家坐诊”,但无法提供专家在该机构的执业备案信息,实际由无资质人员操作;
回避风险告知:仅说 “无痛无副作用”,不签订《知情同意书》,不告知术后护理及风险(如注射后红肿、感染等)。
六、留证据:保障自身权益
若确认选择某机构,需留存以下证据,以便出现问题时维权:
机构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、医生资质证书的照片 / 复印件;
项目知情同意书、缴费发票(注明项目名称、药品品牌);
药品 / 器械的包装(可核对批号是否与医生告知一致);
术前术后照片(避免效果纠纷)。
总结:3 个 “必做动作” 快速筛查
进门先找 “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”,无则转身离开;
问医生 “能否出示你的执业证书和主诊医师证”,答不上或拒绝出示则放弃;
查项目 “这个项目属于医美还是生活美容?需要备案吗?”,模糊其辞则警惕。
若发现疑似 “伪医美机构”,可拨打 12320(卫健委投诉) 或 12315(市场监管投诉) 举报,维护自身及他人安全。
相关动态
如何辨别真假医美机构?
辨别真假医美机构需从资质、环境、人员、项目等多维度综合判断,核心是核查其是否具备合法合规的医疗服务资质,避免落入 “生活美容店违规开展医美项目” 的陷阱。以下是具体辨别方法:
一、查资质:核心看 “两证一备案”
合法医美机构必须持有明确的官方审批资质,这是较基础的判断标准。
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
这是医美机构的 “合法身份证”,必须悬挂在机构显眼位置(如大厅前台)。
重点核查: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;“诊疗科目” 栏是否明确标注 “医疗美容科”(细分如美容外科、美容皮肤科、美容牙科等);地址是否与实际经营地址一致(避免 “挂证”“异地经营”)。
验证渠道:通过当地卫健委官网(如 “XX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- 医疗机构查询”)输入机构名称,可核实资质真伪及详情。
《医师执业证书》与《医师资格证书》
操作医美项目的医生必须 “双证齐全”,且需在机构注册备案。
重点核查:医生姓名、执业范围(需包含 “医疗美容” 相关科目,如 “外科专业”“皮肤病与性病专业”)、执业地点是否与该机构一致;若涉及整形手术、注射填充等复杂项目,医生还需具备《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》。
验证渠道:通过 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- 医师执业注册信息查询” 输入医生姓名 / 执业证书编号核查。
医疗广告备案
若机构通过朋友圈、短视频、海报等发布医美广告(如 “瘦脸针特惠”“隆鼻手术”),需在广告优秀位置标注 “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”(如 “X 医广〔202X〕第 XXX 号”)。
无备案文号的广告可能涉嫌虚假宣传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。
二、看环境:区分 “生活美容” 与 “医疗美容”
医美机构属于医疗机构,环境需符合医疗标准,与普通美容院有本质区别:
合规医美机构特征:
设有独立的诊疗室、手术室、消毒室、药品储存室,且区域划分明确(如手术区需无菌处理);
配备专业医疗设备(如注射用无影灯、消毒灭菌器、急救设备等),而非仅摆放美容床、护肤品;
医护人员着装规范(穿白大褂、戴口罩),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流程(如戴手套、器械消毒)。
违规 “伪医美” 特征:
环境类似美容院 / 美甲店,仅设美容工位,无独立医疗区域;
无专业消毒设备,器械随意摆放,甚至使用家用酒精擦拭;
工作人员穿普通工装,无医疗资质标识,推销时侧重 “低价”“无恢复期”,回避医疗风险。
三、审项目:明确 “医美项目” 与 “生活美容” 边界
并非所有 “美容项目” 都属于医美,以下是核心区分,避免被 “伪医美” 误导:
类别:包含项目示例、操作资质要求。
医疗美容:注射类(瘦脸针、玻尿酸、水光针)、手术类(双眼皮、隆鼻、吸脂)、激光类(祛斑、脱毛、祛疤)、填充类(自体脂肪填充) 需具备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由持证医生操作
生活美容:按摩、护肤、化妆、美甲、脱毛膏脱毛、日常补水护理 仅需《营业执照》,无需医疗资质
警惕 “擦边项目”:若普通美容院宣称能做 “微针导入”“干细胞填充”“线雕提升” 等,均属于违规开展医美项目,可直接判定为 “伪医美机构”。
四、核药品 / 器械:拒绝 “三无” 产品
医美项目使用的药品、器械直接关系安全,需重点核查:
药品核查:
注射类药品(如肉毒素、玻尿酸)必须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正品,包装上需有 “国药准字” 批号(如 “国药准字 S202XXX”),且需在医生指导下当场拆封,剩余药液可要求查看(避免 “分装药”“过期药”)。
警惕 “走私药”“山寨药”:如无中文标签、包装模糊、价格远低于市场均价(如正规瘦脸针价格多在 1000 元以上,低价几百元的多为假货)。
器械核查:
激光仪器、手术器械等需有 “医疗器械注册证”,且需定期校准维护;
拒绝 “家用仪器”:如用网购的小型激光笔祛痣、无消毒的针头注射,均属于违规操作。
五、避陷阱:警惕 “低价引流”“隐形消费”
“伪医美机构” 常通过以下套路吸引客户,遇到需果断远离:
低价诱饵:如 “99 元水光针”“199 元瘦脸针”,实际可能使用假货,或后续强制推销 “修复产品”“加强针”,总价远超正规机构;
“医生挂靠” 噱头:宣传 “北京 / 上海专家坐诊”,但无法提供专家在该机构的执业备案信息,实际由无资质人员操作;
回避风险告知:仅说 “无痛无副作用”,不签订《知情同意书》,不告知术后护理及风险(如注射后红肿、感染等)。
六、留证据:保障自身权益
若确认选择某机构,需留存以下证据,以便出现问题时维权:
机构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、医生资质证书的照片 / 复印件;
项目知情同意书、缴费发票(注明项目名称、药品品牌);
药品 / 器械的包装(可核对批号是否与医生告知一致);
术前术后照片(避免效果纠纷)。
总结:3 个 “必做动作” 快速筛查
进门先找 “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”,无则转身离开;
问医生 “能否出示你的执业证书和主诊医师证”,答不上或拒绝出示则放弃;
查项目 “这个项目属于医美还是生活美容?需要备案吗?”,模糊其辞则警惕。
若发现疑似 “伪医美机构”,可拨打 12320(卫健委投诉) 或 12315(市场监管投诉) 举报,维护自身及他人安全。
相关动态